發(fā)布時間:2023-03-08 瀏覽量: 來源:人民網(wǎng)
一張老照片,,定格好作風,。上世紀80年代初,在正定縣大街上,,習近平同志擺起桌子,,聽取群眾意見建議,。
一條山間路,聯(lián)通干群心,。在寧德工作期間,,習近平同志冒著烈日酷暑,在荊棘叢生的山路上步行兩個多小時到下黨村,,訪貧問苦,、現(xiàn)場辦公,。
一本明細賬,寫滿為民情,。2017年春節(jié)前夕,,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河北張北縣困難群眾徐海成家,拿著收支單一筆一筆算,,摸清柴米油鹽的小日子,,合計脫貧攻堅的大計。
歲月流轉(zhuǎn),,初心如磐,。人民群眾,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分量最重,;基層一線,,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。堅持從群眾中來,、到群眾中去,,“一來一去”,黨心民心貼得更緊,。
走群眾路線,,務(wù)必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,增進群眾感情,。
2021年10月21日,山東東營,。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一塊示范田,,俯身摘下一個豆莢、一撮一捻,、仔細察看成色,,順手將一顆大豆放進嘴里。一旁的農(nóng)技負責人既驚訝又感到親切:“這是老農(nóng)民才有的動作呀,?!?/span>
細微之處,流露出總書記對人民的赤子深情,。十年來,,他訪社區(qū)、進工廠,、到校園,,留下一個個溫暖瞬間,。幼有所育,、學有所教,、勞有所得……一件接著一件辦,一事一事見實效,。
只有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,,才會有為人民服務(wù)的熱情和激情。心里裝著群眾,,把群眾當親人,,才能真正做到“民之所憂,我必念之,;民之所盼,,我必行之”。
走群眾路線,,務(wù)必謙虛謹慎,、艱苦奮斗,樹牢群眾觀點,。
2022年10月27日,,習近平總書記帶領(lǐng)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。在紀念館中,,他駐足,、端詳、凝思:延安時期,,“要求黨的干部‘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’,,形成了‘只見公仆不見官’的生動局面”。
跨越時空,,群眾觀點始終沒有變,。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,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,。”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,,是新時代十年的生動實踐,。
工作中,了解人民群眾向往什么,、期盼什么,,就要用好調(diào)查研究這個謀事之基、成事之道,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,習近平總書記走遍大江南北,從人民群眾的火熱實踐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和力量。
2020年9月17日,,湖南長沙,。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請來基層代表,聽取對“十四五”規(guī)劃編制的意見建議,。會上,,總書記的一席話飽含深情、意味深遠——
“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,,我們就要不斷制定新的階段性目標,,一步一個腳印沿著正確的道路往前走。正確的道路從哪里來,?從群眾中來,。”
走群眾路線,,務(wù)必敢于斗爭,、善于斗爭,堅決反對形式主義,、官僚主義,。
隴原大地曾長期受吃水苦、吃水難問題困擾,。2013年2月,,習近平總書記繞過九曲十八彎,來到甘肅渭源縣,。在貧困戶家中,,特意端起一瓢水品嘗,眉頭緊鎖,。
之后,,他專程前往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,叮囑“民生為上,、治水為要”,。經(jīng)過不懈奮斗,工程全線建成,,清水汩汩入了農(nóng)家,、潤了民心。
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,,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,。
一段時間里,有的黨員干部下基層蜻蜓點水,、走馬觀花,,擺架子,、裝樣子。形式主義,、官僚主義在黨和群眾之間形成一堵無形的墻,。由此,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集中解決“四風”問題,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,重點糾治形式主義,、官僚主義,。
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,什么是作秀,,什么是真正為民辦實事,,一眼就能看出來。只有把群眾滿意不滿意,、答應(yīng)不答應(yīng),、支持不支持作為檢驗工作的標尺,以敢于斗爭,、善于斗爭的姿態(tài),,同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作堅決斗爭,,轉(zhuǎn)變作風,、真抓實干,才能讓群眾滿意,。
人民的信心和支持是國家奮進的力量,。群眾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(zhàn)斗力的重要傳家寶。
“現(xiàn)在,,我們共產(chǎn)黨的各級干部到哪都要問一聲鄉(xiāng)親們:還想過什么樣的好生活,?更好的生活,我們一起來推動,、來實現(xiàn),。”2021年6月,,建黨百年前夕,,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對各級干部提出這樣的要求,。
從群眾中來,、到群眾中去,踐行群眾路線,,我們永遠在路上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