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15-04-15 瀏覽量: 來源:人民日報
如果說,,過去的基層改革允許“摸著石頭過河”,,那么現(xiàn)在的改革更多帶著“導航勘探”的特點。改革者要保持“闖”的勁兒,但也要盡量避免妄動
當前基層改革的心氣兒,,值得認真對待。不久前,,遇到一位縣委書記,,是那種思路多、敢創(chuàng)新,、有魄力的干部,,曾推出一系列在當?shù)睾艿妹裥牡母母飫?chuàng)新。他向某位領導談及縣里某項改革,,對方半開玩笑半帶提醒地說:“中央要求不要搶跑,,你們也不要步子邁得太大啊!”這位縣委書記說,,他覺得被潑了點冷水,。
這些“提醒”,反映了一些基層干部的顧慮,,也暴露了一些認識的似是而非,,倘若不加疏導,會影響改革推進——因為中央要求的全面深化改革,,特別強調上下對稱,。從目前情況看,中央動起來了,,頂層設計力度大,、進展快、成效明顯,,可一些地方和基層并未及時跟上,,并不“對稱”。盡管“改革”在基層也是熱詞,,許多地方動作不少,,但坦率說,好多是表面熱鬧,。
盤根錯節(jié)的關系,、錯綜復雜的利益,持續(xù)變化的外部環(huán)境,、不斷提高的內在要求,,給基層改革者帶來不小壓力。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,,如果說,,過去的改革帶著“摸著石頭過河”的烙印,也會有“率先試點”的政策優(yōu)勢,,那么今天的改革更像是“配備導航的勘探”,,有方向、有軌道,,既有“同步落實”的規(guī)矩和要求,,又要求在法治軌道上推進。置身這樣的變化中,,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的心態(tài)變得復雜而微妙,,改革的主動意識、進取心態(tài)乃至整體的創(chuàng)新氛圍,,也不同程度受到影響,。
有些人認為,,改革是頂層設計的事,與基層無關,。什么都依賴“上頭”,,自己等著執(zhí)行就可以了,所以喊得響,、動得慢,、做得少,。還有人認為,,改革有風險,難度大,,不如做個太平官,,寧可不出成績,也不愿在改革創(chuàng)新上動腦筋,、冒風險,。最糟糕的一種,是以“假改革”來虛應,。比如一些地方簡政放權,,不過是從“左手”放到“右手”,或是明里減10項,、暗里增8項,,開個無房證明都要收20元手續(xù)費,怎能讓群眾不郁悶,?這算哪門子改革,?
從“摸石探路”式改革,變成“導航勘探”式改革,,并不是對基層改革創(chuàng)造性的否定,,恰恰相反,對基層探索創(chuàng)新提出了更高要求,,希望創(chuàng)造性地調動起基層力量,。事實上,改革開放30多年,,很多改革創(chuàng)新都來自地方和基層積極而有創(chuàng)造性的試點,。今天,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,,同樣有賴于基層探索和頂層設計主動而有效率的互動,。
只不過,基層要學會并逐漸習慣“有規(guī)矩地闖”,。像那些需要試點研究的,、需要得到法律授權的,、需要由中央統(tǒng)一部署的,就不要妄動盲動,。而那些已有明確部署的,,比如簡政放權、戶籍改革等,,就不要“等靠要”了,,抓緊動起來,發(fā)揮主觀能動性,。
事實上,,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盤子,為地方留下了很大的創(chuàng)新和探索的空間,。簡政放權,,能不能再深入一些、動真格一些,,讓百姓得實惠更多一些,?社會治理,能不能探索一些更行之有效,、因地制宜的路子,?投融資體制改革,能不能更豐富,、更靈活,,從而使社會資金充分涌流、活力四射,?諸如此類,,地方皆大有可為。
改革作為一項系統(tǒng)性工程,,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,、“交相輝映”,正是題中之義,。因此,,讓基層煥發(fā)創(chuàng)新精神,形成改革氛圍,,在今天實在很有必要,。